经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整顿,近些年来,绝大多数药物的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。一些医药企业,甚至因此而关门倒闭。尽管如此,人们对于药价过高的抱怨之声,依然是不绝于耳。
科研成本过高,药企遭遇“降价死”
截止2010年,国家发改委,一共发布了26道药品降价令。每一道药品降价令的发布,都会有大批的医药企业关门倒闭。
据了解,这些倒闭的医药企业,主要分为两类。第一类,为生产常规用药如阿莫西林、罗红霉素、青霉素、板蓝根等常规用药的医药企业;第二类,为从事新药研发和生产的医药企业。
业内人士指出,绝大多数常规用药,出厂价格其实并不高。人们之所以感到药价高昂,主要的原因,在于药品在出厂之后的各个流通环节,遭遇到了层层的加价。
当政府发布药品降价令时,药品的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,为了保住充足的利润,往往会将药品的降价压力,直接转嫁给医药企业,从而造成医药企业的利润萎缩甚至亏损,终导致大批医药企业的大批倒闭。
从事新药研发和生产的医药企业,处境则更为惨淡。
众所周知,从新药的研发到生产上市,通常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周期。这个周期,短则两三年,长则数十年,甚至几十年。
在这段时间里,新药的科研成本,包括实验费用、测试费用、人员工资等等,每天都像滚雪球似的,不断翻滚,越滚越大。很多从事新药研发和生产的医药企业,由于科研成本过高、科研准备基金的不足、研究开发到生产上市的周期过长,经常出现新药“胎死腹中”的情况,甚至直接关门倒闭。
科研成本,将药价越垫越高
为了维持生存,企业的持续性发展,从事新药研发和生产的医药企业,在不得已的情况下,只能将科研成本、生产成本、科研准备基金等等,统统分摊到药品的出厂价格当中。
在药品的出厂价格当中,生产成本,可以通过生产设备的更新、生产工艺的改进等各种手段进行压缩,唯独科研成本和科研准备基金,只会不断的增加,绝不会出现丝毫的减少,例如科研成本中的人员工资。
随着科研成本和科研准备基金的不断增加,新药的出厂价格,也会随之水涨船高,再经过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层层加价,就出现了所谓的“天价”药物。
一分药价,一分艰辛
当然,为了降低药价、开拓市场,从事新药研发和生产的医药企业,通常也是竭尽全力,尽量压缩科研成本。压缩科研成本,直接、有效的方法,就是缩短新药从研发到生产上市的周期。不过,缩短新药从研发到生产上市的周期,又谈何容易!
据了解,任何一种新药的研发,都具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。
必然性,指的是任何新药的研发,必然是建立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。偶然性,指的是任何新药的研发,并不是一帆风顺手到拈来,而是经历了大量的尝试,或者偶然的事件。
以青霉素的研发为例:
早在唐代(公元618年-907年),长安城的裁缝们,就已经懂得将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伤口上,用来预防伤口的化脓、促进伤口的愈合。
其实,长有绿毛的糨糊,之所以能够预防伤口的化脓、促进伤口的愈合,主要的原因,就在于这些“绿毛”当中,含有抑菌消炎的青霉素。不过,唐代长安城的裁缝,并没有就此发现青霉素,为人类的健康造福。
一直到了1928年,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·弗莱明,在一次细菌培养皿不慎被真菌污染的情况,才发现了青霉素。
在青霉素的研发过程中,经历了“对细菌和细菌感染引起化脓认识”的必然性,以及“真菌污染细菌培养皿”的偶然性。
积善堂创始人孔令新医生介绍说:从细菌的发现,到对细菌感染引起化脓的认识,再到青霉素的发现,凝聚了无数人类的智慧和心血。当然,亚历山大·弗莱明是幸运的,如果不是细菌培养皿被真菌污染的特殊经历,亚历山大·弗莱明恐怕要像托马斯·阿尔瓦·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,不知道要进行多少次的尝试。
故此,可以这么说:相当一部分“天价”药物,完全称得上是“一分药价,一份艰辛”,就出厂价而言,完全没有抱怨的理由。
积善堂“科研、生产、临床一体化”平抑药价
作为前列腺中医诊疗权威机构,积善堂专家团队,在前列腺疾病病因、病理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方面,历尽了无数的艰辛,耗费了大量的心血。
在二十余年艰辛探索的基础上,积善堂专家团队,率先发现了前列腺疾病的共同病根——前列腺僵死硬化(也称“纤维化”);率先提出了“肾虚”多由前列腺疾病引起的独特理论;独家研发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特效治疗技术——ISA(渗透-软化-激活)疗法,以及相应的治疗药物。
同时,积善堂通过促进“科研、生产、临床一体”,来带动“以科研生产”、“以生产支持临床”、“以临床资助科研”产业链的正常运转,并借助适当的民间募资,实现“科研、生产、销售”的自给自足。
“科研、生产、销售”的自给自足,避免了药品出厂之后,在各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现象,避免了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对广大患者的层层盘剥,从而实现平抑药价、践行积善堂“弘扬国粹,济世利人”创业初衷的目的。